建设教育强国,不仅要增强教育的硬实力,更要提升教育的软实力。在办学条件全面提升和学龄人口变化的背景下,学校的治理体系、学习氛围、同伴关系和社会协同等软实力成为育人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软实力竞争已成为国际范围教育竞争的新形态。现代学校兼具育人功能和选拔功能,只有实现二者的适度平衡,教育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然而,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导向片面追求学校的选拔功能,削弱了学校的育人功能。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学校评价改革作为五大任务之一,引导各级各类学校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五大评价中,学校评价是对学校办学能力和育人成效的评判,不能简化为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而是要坚持整体主义评价理念,着力考察学校的“组织力”“加工力”和“协同力”,以多元评价方法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为何要评价学校
在教育评价改革中,为何要强调学校评价,而不是以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或教育体系的总体评价取而代之?实际上,以学校作为评价单位,是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普遍做法。每所学校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并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方式。学校的领导风格、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文化氛围等组织特征,对教育教学质量和成效具有显著影响。正是基于对学校作为办学主体的认识,许多国家越来越强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自主发展,而学校自主权的扩大必然伴随评估和问责机制的加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布的《科尔曼报告》认为,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更多是由家庭社会环境造成的,而与学校自身条件和办学实践没有多大关系,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有效学校运动。在新公共管理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世界各国逐步加强对学校的外部督导和评估,对成绩低下的学校进行问责。2001年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更是为每所学校设定了“年度适度提升”目标,达不到要求的学校将面临重组和改组的命运。2000年以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进一步促使各国重视学校的学业质量和外部评价。在外部督导和评价的刚性约束下,学校将重心放在可观察、可测量的学习结果上。
然而,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机构,不同学校的诉求并不完全一致,有时还处于相互冲突中。外部评价并不能直接带来学校的改进,特别是对于薄弱学校来说,不仅需要认清自己的处境,更需要得到学校改进的指导和支持。在评价范式从测量、描述、判断向建构转型的背景下,参与式评价获得了学校利益相关者的更大支持。201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总结了一些国家学校评价政策的转变,具体包括:将评价重心放在改进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上;提高学校自评的地位并使内外部评价相协调;制定全国认可的学校质量标准;增强校长构建学校自评文化的能力;促进全体师生参与学校自评;为学校评价结果提供充足的背景信息。从外部评价到内部评价的转变,既有经济成本的考量,又有学校自主发展的诉求。在满足问责和改进的双重目的中,学校评价越来越强调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的协同发展。
二、学校评价“评什么”
学校评价重点关注的是学校组织的整体状况,包括课堂教学、学校领导、教育管理、学校环境与人力资源管理。学校评价通常无法对学校进行直接测量,而是要分析学生成绩的变化或公平性,同时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经费水平和教师特征等因素后才能作出评判。学校评价框架包括评价目的、优质学校标准、评价过程、内外部评价、学校评价的证据、评价结果的使用,以及学校评价的能力。
(一)学校育人的组织力
推进学校评价改革,首先要对“什么是好学校”和“如何判定学校的质量和效能”有明确的理论认识。从国际范围来看,学校评价主要关注人才培养的结果和过程。在培养结果上主要关注学业成绩、非认知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读体验等指标;在培养过程上主要关注课堂教学、学校活动、学校环境等组织特征和制度因素。学校评价考察的是学校的“整体育人能力”和“动态调试能力”。
好学校通常表现在能够有效将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组合”起来。从组织力来看,好学校追求的是“育人”,而不是单纯的“育分”。美国马萨诸塞州自2016年起,基于“超越学业成绩”的理念,从学生参与度、学生成绩、学校环境、学校设施资源和公民福祉的结构出发,编制了学校评估指标。在目标和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学校评价要考察的是学校对于育人目标优先级的排序及其资源调配能力。芬兰的学校评价优先关注学生的幸福感,并将学生的批判思维、合作能力和情感智力纳入评价内容。学校组织力的成效既体现在对国家目标的达成度上,也体现在学校资源的利用效率上,还体现在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上。
(二)学校育人的加工力
学校评价主要关注学生成绩的“增值”。然而,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是,在评价学生成绩的增值时,不能有效地将学校的影响与其他因素区分开来。也就是说,好学校到底是因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力出色,还是由于学校的优质生源较多?好学校是否具有“点石成金”的能力?学校育人的加工力不是单方面的作用力,而是与学生内驱力的相互作用力。没有学生的努力,学校也就无法取得好的成绩。而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关键因素是师生互动和学风班风校风等学校氛围。大量实证研究表明,青少年感知到的学校氛围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情绪和学校适应,学校氛围是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预测因素,也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子。长期以来,学校氛围改进受到美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美国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案》,都将学校氛围评价纳入学校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美国国家学校氛围中心还构建了一个包含安全、教与学、人际关系、学校环境及教职工五个维度的学校氛围测评指标体系。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学校加工力的重要体现。学校担负着儿童全面发展和学业发展的双重责任,儿童全面发展评价不能用分数来体现,只能用指标或指数来体现,而学生学业发展评价既可以用指标也可以用分数来体现。美国密歇根州学校指数体系(Michigan School Index)依据学生发展、熟练程度、毕业率、英语学习者进展、出勤率、大学先修课程完成率、中等教育入学率和教职工比例等指标,为每所学校提供一个综合指数。学校的育人能力除了学业成绩之外,还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影响终身发展的就读体验上。此外,学校的特色发展既是学校的“个性”使然,也是加工力的体现。有研究者就从学校特色理念和方向的适切度、特色课程和管理的一致度、师生和学校发展的优质度三个维度,构建了学校特色发展的测评体系。
(三)学校育人的协同力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不是“教育的孤岛”,在学校场景之内有家长和社会的参与,而在学校场景之外也同样发生着教育。学校育人的“协同力”已成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就家校合作而言,家长有充分的参与意愿,但家校双方合作意愿激活的主动权在学校,瓶颈也在学校。美国学者爱泼斯坦(Epstein,J.L.)总结了家校合作的六种类型: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社区协作,并提出要重视对家校社合作项目的评价。在家校合作中,应通过学校评价改革转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共同构筑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美国2022年修订发布的《家校合作国家标准》主要由6个标准维度构成,分别是“欢迎所有家庭”、有效沟通、支持学生成功、为每位儿童发声、分享权力、与社区合作。
学校育人的协同力旨在为学生打造“无边界”和“无缝衔接”的育人场景,用好社会教育资源,构筑协同育人生态。在北美、欧洲和澳洲等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博物馆已经被纳入常态教育体系中,馆校合作呈现出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国际博物馆协会指出,馆校合作是21世纪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德国的“学校@博物馆”馆校合作项目为提升合作效能构建了由6大模块构成的项目评价菜单,包括学生主体、程序优化、能力中心、持续发展、建立网络、成果公开等模块。评价学校育人的协同力,比单纯地评价学校的课堂教学和学生成绩要更加困难,然而正如教育实践者所相信的“评什么做什么”,学校协同力评价将引导学校更加关注校家社合作的质量和效能。
三、学校评价“怎么评”
(一)增值评价
学校评价的方法取决于学校评价的目的。OECD的报告显示,在学校评价中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即关注学校效能的绩效评价和关注学校改进的发展评价(见表1)。学校评价主要关注的是改进学校教学质量,缩小校际成绩差距,提高所有学生成绩。不管是绩效评价还是发展评价,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越来越关注学校在提高学生成绩等方面的“净增值”。然而,增值评价在实施中常陷入两难境地,不考虑学生背景的增值评价会偏向于优势学校;而考虑生源背景等因素,又会降低对薄弱学校的期望,从而加剧社会经济的不平等。
表1:学校评价的两种取向
增值评价要实现的是“不比基础比进步”。20多年来,英格兰在基础教育增值评价上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先后经历了简单增值评价、背景性增值评价、预期进步评价和八科成绩进步评价4个发展阶段。简单增值评价和八科成绩进步评价选择起点相近水平的常模群体作为比较对象,形成“与自己水平相近的他人比”;背景性增值评价和预期进步评价选择先前成绩与预期成绩作为比较对象,实现“与自己的先前水平比”。增值评价是学校评价常用的方法,但如何处理绝对增值与相对增值的关系仍然是一个难题。
(二)以奖代评
学校评价和排名制度具有刚性和高利害的特征,时常会引起某些争议。如何增强学校评价的“柔性”管理,更大程度激发学校的自主性和内生动力,是许多国家学校评价改革的重要方向。2000年,新加坡启动了“学校卓越模式”(SEM)评价改革,采用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等企业组织的质量模式,推动学校的自我评价。新加坡在学校奖项总体规划中设置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奖项,包括针对年度发展的“学校成就奖”,针对办学过程的“最佳实践奖”,针对发展结果的“可持续成就奖”,以及各方面均表现优异的“学校卓越奖”。以认证和奖励取代高利害的排名,可以更大程度上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创新力。
学校奖励和荣誉制度作为一种学校评价体系,是以正向激励的评价方法为学校树立典范,对于提振薄弱学校士气、促进学校转型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德国从2006年开始设立“德国学校奖”,这一奖项具有“质量确认和质量生成功能”,其评价理念看重的是学校在促进公平、改革创新、包容多样和协同合作等方面的表现,确立了教学质量、学业成绩、应对多样性、责任、学校氛围与校外伙伴、学校作为学习机构等6个质量领域,获奖学校需要在6个领域均获得较高评价,并在其中某一领域表现突出。
(三)数字画像
学校评价主要源于学校问责的需要,但学校是一个多变量、多目标、多结果的复杂组织,学校评价体系常常面临“成本高”“测不准”等问题。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对学校质量进行评价。201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启用了新的学校绩效在线评价制度,以“加州学校仪表盘”取代了之前的“学业表现指数”(API)。新的绩效评价超越了之前简单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指标,囊括学生毕业率、休学率、旷课率、升学或职业准备度等多个指标,按照“结果+变化”综合确定绩效表现,并以红橙黄绿蓝5种颜色来标示。学校仪表盘不会给出用于学校比较和排名的总分,而是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使用者,使用者可以根据年级、性别、种族和家长经济地位等筛选指标,自主生成需要的绩效表现仪表盘。
(四)同行评价
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是学校评价常用的方法,但是两者都有不足之处。相关研究发现,外部评价可能变成“猫鼠游戏”,而内部评价可能变成“自我欺骗”。成功的学校变革通常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学校自我评价与同行评价的结合可以有效弥补外部督导评估的不足。学校同行评估既可以是一种以改进为导向的发展性评估,也可以成为一种以证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第四代评价理论强调协商式评价,重视评价过程中的参与和互动。在同行评价中,各校借助学校网络进行合作,通过自评和现场评估收集数据,提供反馈和支持,彼此之间成为“促进者朋友”。英国是同行评估应用最早且最广泛的国家,其同行评估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借用外部评估标准;评议组成员开展能力建设;建立真诚互信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学校持续改进为唯一目标;重视回访评估。
四、学校评价结果“怎么用”
学校评价是为了获取需要的信息,用以改进学校质量。然而,在学校评价结果的解释和使用上,必须充分认识到多种因素。学校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有效的学校评价建立在掌握多种信息和进行多次测评的基础上,一次学校评价并不能提供学校效能的准确信息,要警惕高利害评价可能带来的应试文化和教育异化。
(一)可视化呈现
用好学校评价结果,需要有专业人员的专业解释、学校结合实际的创造性解读、专家团队的跟进指导以及学校全体人员的广泛参与。随着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量化的评价数据,包括文本数据等形成性教育评价数据也可以通过“词云”或“词流”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芬兰学校评价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流动路径,识别关键辍学点,并运用动态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学校资源投入与学业成绩的长周期关系。美国一些州以交互式筛选的方式呈现学校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为家长、校长、政策制定者提供差异化视图。
(二)学校改进
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但是,评价不能直接带来学校改进,而是要将评价数据转变为行动力。学校外部评价的结果通常用于实施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以更好地调配教育资源,促进区域学校整体发展。学校内部评价通常用于学校诊断自身问题,凝聚全校力量推动学校改进。美国纽约公立中小学的学校评价结果以学校质量报告的形式呈现,包括学校的纵向数据、定性信息以及下一学年的改进目标,这些评价数据为学校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校的改进提供了重要依据。2010年为促进办学结果的透明和问责,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在“我的学校”网站公布全国学校标准化读写算测试(NAPLAN)成绩,以及学校的办学状况、财政和资源投入,为家长择校提供依据;薄弱学校可以据此获得联邦资助,用以改进学校成绩。
(三)教学变革
学校教育质量通常体现在育人水平和能力上,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学校评价的核心目标。与单纯的学生评价不同,学校评价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更关注学生群体,以及学校组织结构、学校氛围、家校关系等。学校评价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学情数据,使专任教师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学业不良的原因,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和管理。2023年,美国芝加哥公立学校委员会开始采用新的学校评价系统,取代之前过于强调标准化考试成绩的学校评级系统,学校评价政策导向从惩罚性转向支持性,同时增加了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和对学校的归属感等指标,引导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家长选择
学校评价和排名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家长择校的需求。对于家长而言,简单化和单一性的学校评价更便于他们理解接受和作出选择,而家长由此形成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又反过来强化了唯分数、唯升学的学校评价。深化学校评价改革,要推进多元评价。学生的成功对不同家长有不同的含义,学校评价的多维性能够为家长提供多样化的评价信息,引导他们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教育,从而最终促进学校的多样化发展。美国“优质学校公司”(GreatSchools.org)的学校评价,旨在帮助所有家长获得适合自己孩子的优质教育,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所需的支持。这一评价体系展示了学校质量的多种指标,包括总体评分、学生进步评分、大学准备度评分、公平评分和考试成绩评分,提供了学生就读的全面数据。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背景下,学校评价结果对于家长的择校和教育参与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来源 | 《人民教育》2025年第10期
作者 | 孟照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