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黄星)近日,福建省泉州市教育局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泉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五大行动计划》,将实施“夯实学校主阵地行动计划”“拓展社会大课堂行动计划”“锻造师资队伍行动计划”“培育‘未来科学家’行动计划”“强化条件保障行动计划”,强化面向全体的科学素养培育及关注个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
泉州市要求,各校要开齐开足开好中小学科学类课程,强化科学类课程教学研讨,开发优秀科学教育校本课程。每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至少提供一个科学教育类的课后服务项目,每所中小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科技节活动,大力开展以科学教育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要加强实验教学,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确保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把学生参加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该市将遴选培育市级科学教育特色校,引导学校集中精力挖掘本土特色资源,形成具有本校辨识度的典型案例。同时,市级依托泉州市科技馆成立泉州市少年科学院,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加强学生科技社团建设,成立校级少年科学院,探索建设区域科学教育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在校园内建设小型科技馆、科技走廊、科学教育角等供科学实践的场所,让科学体验触手可及。
泉州市将围绕中小学科学教育特点和需求,积极盘活、系统梳理现有分散的各方科学教育资源。该市将实施“馆校合作”计划,统筹推动在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分馆)、博物馆、实验室、高科技企事业单位等,向中小学科学课和教师开放所属的场馆、基地、实验室、生产线等平台和资源,开发科学教师培训项目或设立教师科学实践工作室,构建馆校合作科学教育资源体系,补充学校科学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加强常态化公益性科普场所供给,开展科学(科普)教育基地遴选活动,引导对科学感兴趣并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基地的科研工作。
泉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将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机制,及早发现有发展潜质、特殊才能的学生,重点在学科课程、课后服务方面建立一生一课表,给予学生个性化成长机会。义务教育阶段允许少数优秀科学教师“走教”、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对象“走学”。除此之外,还要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推动中小学校聘任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青少年宫等力量担任科学副校长,各中小学校应设立至少1名科技辅导员,实施科学教育教师能力提升行动、改革科学教育教师评价机制,到2029年,市、县两级培养培训中小学科学类学科教师1万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