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合理性与适应性探讨
听障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关爱,而最大的关爱莫过于让他们能够获得应有的尊严,这其中便包括了能让他们拥有适合自身条件的稳定工作以自食其力,教会他们基础知识和做人道理的同时,根据他们对职业的喜好及客观的适应条件选择适合他们的职业技能十分必要。以就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与时俱进地安排与时代发展相适宜的技能培训是重心。如此一来,认真解读国内外的重要文献以及国内与此有关的政策,并以此为指导,让他们获得与自身身体机能与心理机能相适应的技能自然也就成为了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项重要使命。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若干具有影响力的相关文献和政策做有针对性的解读,并以此为基础对包括忻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内的若干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听障学生做调查,在尊重他们职业喜好的前提下,筛选出适合他们身体机能并易于产生效益的项目提供给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听障学生的家长做参考使用。
一、文献与政策解读与现象启示
(一)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的“生涯教育理念”。每个人的独特特质又与特定的职业相关联;针对中学阶段的听障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具体到相关技能,就是让聋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的基础上,而要形成这样的竞争力,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还需要社会(包括学校)能为他们做出具体的有可选择的技能范围指导,这正是此次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该公约强调在保证残疾人拥有康复权利的基础上关注其有效就业问题,是与本文所强调的针对听障学生身体与心理机能的特点选择较为适合的技能的观点是一致的。其关于采取措施促进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建立及发展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服务的建议也提醒我们注意因生源所在的地域特点所导致的职业选择意愿的心理限制。比如,我们的生源绝大部分来源于晋西北地区,这里是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缺乏轻工业发达地区所拥有的大量的轻工业流水化企业,耳濡目染必然也缺乏对轻工业所需技能工种的理解,即便能够通过影视传媒有所了解,但毕竟是艺术化的结果,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然而人才是流动的,基于轻工业发达地区更具备听障学生适合就业的现实,有针对性地设计技能培训是个必然。类似突破地域思维限制开发技能训练这也是该课题必须要关注的。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十七条残疾人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有关工作人员、志愿工作者及亲属的帮助下,应当努力进行功能、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的训练。《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二条残疾人教育,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保障义务教育,着重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十七条和第二十二条中提到的残疾人应当努力进行劳动技能的训练,和“着重发展职业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必须要贯彻的教育理念,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何落实并非易事。统计发现,聋人的工作,一是其所从事的工种较为狭窄,二是局限于听障学生的职业技能低下,其所从事的工作面临社会发展需求改变所带来的失业风险。如从事木工、修理自行车工作的职业,由于木工技术越来越机械化科技化,城市电摩、汽车逐渐取代脚踏自行车等发展变化的情形下,以此为生的聋人将面临失业危机。而少量通过政府安置就业找到工作的聋人朋友普遍反映工作环境与自身特点反差大,工作不适应。合理选择适合聋人生理及心理特点的技能培训项目来扩大聋人的就业范围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四)邰丽华现象启示。自从若干年前邰丽华在春晚舞台完美呈现《千手观音》并因此而走红后,有关残疾人特别是听障学生命运的现实版童话故事便家喻户晓了。不可否认,邰丽华的确是听障学生励志的典范,但也不能否认这种成功并不容易复制,更不应成为听障学生职业规划时的普遍选择。据大部分听障学生职业选择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女性听障学生在选择表格中罗列的职业倾向中都选择了舞蹈艺术,问及缘由都谈到了邰丽华和《千手观音》。这是一种由特定现象所引发的集体潜意识结论,反映了听障学生对社会尊重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一种脱离实际的错误观念。本次调查表也特意设计了该项,但不是为了提倡而是调查现象并做合理避免错误选择的发生,让舞蹈艺术的职业选择回归理性。
二、问卷调查与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启示
(一)调查对象。忻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的听障学生25人,太原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的听障学生10人,临汾市特殊教育学校25人,吕梁市特殊教育学校18人,黎城县特殊教育学校10人,平顺县特殊教育学校10人,运城市特殊教育学校10人,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10人,朔州市特殊教育学校10人,曲沃县特殊教育学校10人,新绛县特殊教育学校10人,社会就业聋人50人,共计198人。
(二)调研方法、启示。
1.设计《聋人社会就业与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关联度社会问卷表》。通过对社会上聋人就业与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关联度的调研,寻求特殊教育学校开设职业技术教育,为听障学生更好服务的现实需求支持。此表的调研,采用的是课题组成员直接与问卷对象调研和委托给社会聋人互相联系做问卷调表方式进行,因聋人对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不同(不足),委托调研方式中可能存在对问卷表内容理解歧义的情况。
通过对50例步入社会聋人的就业调研,共性的认为:A聋人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对其就业有极大的帮助(技能的掌握与就业的信心)。B聋人很需要学校(或残联等其它机构)对其开展职业节能培训。C接受过不同程度职业技能培训的聋人,其就业率(抽样)明显高于未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聋人,且呈现为职业技能等级越高,就业越理想。D拥有缝纫、美容美甲等切合当地市场需求技能的聋人,就业较容易。
2.设计《在校听障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情况问卷调查表》。此调查问卷138份,调查区域有太原、大同、朔州、晋中、晋城、阳泉、临汾、吕梁、忻州。此问卷的调查以各校教师协助参与调查,外地学校问卷调查结果在加盖学校公章后,邮寄收集汇总。故而调查卷内容相对真实可靠,为第一手资料。问卷对象为各校正在接受职业技术课程教育的学生,以随机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卷共六项内容,主要了解在校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项目种类、培训效果及对在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愿望等。
①被调查学生全部共性的认识是在校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后,对自己将来的社会就业会有帮助。据此我们可以认为,特殊教育学校应对传统的局限于文化知识和品德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做需求性的调整,切实增设职业技术培训教育。
②对“聋人社会就业最大的困难(障碍)”项的调查结果显示,共性的认识是自己缺少就业技术和与社会(健听人)语言交流困难两个因素。此提示我们,聋校在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中,要重视提高聋生掌握技术的实用性,使聋生在进入社会后方便找到工作,能快速有效的胜任其所从事的工作。
③在“对学校开设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项内容中,学生共性的认识集中于四点:a技术课应为就业服务。b开设的技术课应和就业有联系。c参加实践活动,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提高、巩固。d多开设一些技术培训。
3.设计《特殊教育学校对听障学生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情况问卷调查表》。此问卷对山西省九个地市区域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术课的开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①此表共统计有七项内容。统计显示,山西特殊教育学校开设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自定性的职业技术教育项目)共有:书法、编织、烘焙、苏绣(刺绣)、陶艺、缝纫、美术绘画、计算机应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葫芦烙画、沙画、刻瓷、串珠、中西面点、雕刻、剪纸、丝网花、装裱、烹饪、十字绣、手工编织、澄泥砚(新绛县特殊教育学校)、种植(平顺县特殊教育学校)、布老虎部件(黎城县博爱特殊教育学校)
从各学校所开设的职业技术课程来看,一是对职业技术课程的定性不统一(即职业技术课程是指什么?职业技术课程涵盖有哪些项目内容?);二是开设课程项目种类较多、较丰富。三是开设课程体现有共性化,如刺绣、缝纫、计算机应用、编织手工等;四是个别学校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技能课程,如新绛、平顺、黎城等特殊教育学校。
②在“开设听障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存在的困难”项目内容统计中,显示专业课师资力量不足,资金、设施跟不上,课程设置不能及时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学生就业渠道窄,这几种情况呈共性化反应。
③在“对特殊教育学校开设聋人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项目统计中,太原聋人学校提出的“根据当地区域发展特点,加强聋生专项技能的学习;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企业的联系合作制度,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职责”,忻州市、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提出的“校企合作”、“取得当地政府、残联等职能部门的帮扶支持”等建议,对特殊教育学校开设职业技能教育的项目选择和解决技术培训中的困难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根据此表调研数据,更深层次地凸显了本课题“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选择的研究”具有更现实、更需求性的指导作用。从调研中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学校开设职业技术培训项目虽丰富但颇杂乱。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好多学校把一些校园开设的兴趣科目当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的项目来做,如在校学习活动开展的绘画、书法等。这样会导致学生所学难以对接社会就业,也不利于学校集中人力、物力有的放矢的开展针对性、实用性技术培训。另一个凸显的问题是,特殊教育学校普遍缺乏技术性师资及配套资金。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访谈,基本完成了本课题的调研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来做指导性的安排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明确了计算机技术、种植、美容美甲、家政、美术设计、编织手工、车工焊工、刺绣、装裱和视觉传达设计这十种技能较适应聋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应着力开展培训。
以忻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对听障学生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较为成功的案例来做进一步的说明。(共调查学生25人,参与调查的学生有同时接受两门技能培训的情况)。忻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对听障学生开设的职业技术培训项目有:缝纫、美容美甲、手工串珠、泥塑、刺绣、烹饪、家政、种植、计算机应用等。开设的缝纫项目,培训学生8人,就业5人;美容美甲培训5人,就业5人;手工串珠培训13人,就业5人(8人接受了继续高中教育,未就业)。刺绣培训12人,就业2人。以泥塑、烹饪、家政、种植、计算机应用为职业就业人数为零。
学校开设的缝纫、美容美甲、手工串珠这三个职教项目,都是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既解决了学校技术师资不足的困难,又定向解决了学生的就业安置,较为成功。由此可见,依据调查研究而开设的缝纫、美容美甲、手工串珠职教项目,切合于当地市场需求,就业较容易,并易于产生效益,一定程度实现了聋人的人生规划。
三、补充讨论
尽管我们论述已经阐明了观点和结论,但仍有若干与观点或是方法有有关的方面值得讨论。
(一)生理特点在技能选择时的权重考虑。就听障学生而言,其双耳失聪,出于生理补偿,他们视觉观察与模仿能力比正常人强,这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正因如此,工艺美术和服装等技能专业一直是聋校的特色。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供求关系的转换,使得这些传统的技能已无法继续适应社会的需求。然而另外一方面,比如机械加工制造的小型化和多样化却给聋人带来了新的就业机遇。因为许多机械加工都在高噪音的环境中进行,常人难以忍受,听障学生却可以专心致志的工作,不受外界干扰。这一特殊因素可促成特殊教育学校与机械加工专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使得学校可以定向为工厂培养特殊需求工作岗位人员。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安排他们定期去工厂实习、锻炼,毕业后工厂择优录用,既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同时解决了聋人就业问题。
尽管如此,完全以听障学生的生理特点来安排专业显得有些牵强,也不可能。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之下,充分考虑听障学生生理特点的基础上,适应市场需要显得十分迫切。事实上,科技的发展,譬如听障学生的助听设备的能力提升以及高质量、全方位的厂区监视指导系统都会使听障学生的身体机能有所恢复和提高,完全依靠其生理特点来选择职业技能已不太必要。也就是说,听障学生在选择职业技能时,生理特点的权重考虑应尽可能降低,以最大限度增加可掌握技能的范围。当然,加大投入以营造有利于包括听障学生在内的利于残疾人的适应环境(工作和生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因地制宜的另外含义。与健全人相比,听障学生的身体机能不完整,心理也相对脆弱,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他们在较为熟悉和适应的环境中找到工作也是关爱的具体表现(如此说并不与鼓励学生走出去寻找合适工作岗位相矛盾,而是互补或者退一步说之意)。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对听障学生开设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选择可根据本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地开设专业。譬如城市生源可开设打字、计算机组装和维修、服装及个体经营、烹饪专业等,而农村来的孩子们可可以学习经济动物养殖,经济作物栽培(蔬菜、果树、花卉、药材等)等。如此抛砖引玉,学校应根据每届甚至是每班的实际情况,建设教育基地,开展培训,使得学生毕业后一返家就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做到自食其力,甚至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三)不将职业技术培训与学生兴趣活动混为一谈。特殊教育学校对听障学生开展职业技术培训,要区分清楚职业技术培训项目与学校开展的学生兴趣活动项目,要有不同定位,有的放矢做好师资、财力的分配投入。
作者单位:山西省忻州市特殊教育学校